来源:融水环保局
发布日期: 2024-08-15 09:37 | 作者:
一、融水苗族自治县概况
(一)自然环境概况
1.地理概况
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处广西北部,融江中游西岸。地理坐标为东经 109°15′,北纬25°25′。行政区域面积4624平方公里,东面接融安县,南面与罗城、柳城两县毗邻,西面与环江接壤,西北面与贵州省从江县交界,东北与北面与三江县相连。县城融水镇距柳州市120公里,交通方便,融江河水运北连融安、三江可达贵州省,南经柳州、梧州通广州。支柳铁路连通湖南、湖北两省,公路四通八达。
1.2气候特点
融水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多年平均温度为19.4℃,年平均日照数为1616.9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为322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194.6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462.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其特点为春秋两季干旱少雨,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寒冷。
1.3地质、地貌、植被和自然条件
融水县县境内多山,地质构造复杂,岭壑交错,是湘桂丘陵平原与云贵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县内有九万山自然保护区、元宝山自然保护区、泗涧山大鲵自然保护区、滚贝-老山水源林保护区。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山地,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57座;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低山山地,南部为丘陵岩溶区。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壤,旱地土壤多为红壤棕泥土。常见植被有:箭竹、冷杉、松、毛竹、桐木、椎木等树种和野牡丹、杜鹃花、芭芒草等植物。境内河网密布,蕴藏丰富的水资源。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良好,盛产木材。沿河两岸景色秀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特殊优势。
二、环境质量
(一)空气环境质量 。2020年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58天,优良率为98.4%,同比提高5.7%;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均值为44微克每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29微克每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二)水环境质量。融江河贝江口、木洞断面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达标率100%,2020年水质综合评价并列全国第一;辖区内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的水环境质量均达到相应功能区要求。
(三)声环境质量。县城各功能区噪声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
(四)自然生态环境状况。截止2020年12月,全县共有15个乡镇获得自治区级生态乡镇命名,127个行政村获得区、市级生态村,分别占乡、村总数的75%和64.1%,森林覆盖率高达81.71 %。
三、生态文明建设
(一)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根据机构改革要求,成立融水苗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县委、政府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压实责任。二是严格落实“三线一单”,从源头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消除环境破坏,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实行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三是制定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结合行政执法“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利用无人机、自动监测、走航监测等技术手段开展污染防治。完成县城北面重点区域露天焚烧秸秆高清监控系统建设,安装2个360度高清摄像头,自动识别火点形成火情告警,覆盖北环路、鲤鱼岩、龙头坝重点区域。四是构建完善我县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全县24家各级医院医疗废物均转运到指定公司无害化处理,乡镇卫生院购买建设医疗污水处理设施。五是推进荣途环保(融水)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建成投产,生活垃圾得到有效的分类回收利用。
(二)保护自然生态,发展生态产业。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优先保护生态,并加大生态产业发展力度,实现保护与效益并举。一是做好九万山、元宝山、泗涧山、元宝山—贝江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监管,未发生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违法行为。深入实施“金山银山”工程系列项目、退化林修复、国家储备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020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55958.3亩,完成目标值的116.5%,融水镇新国村等5个村庄获“广西森林村庄”称号。二是依托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2020年新增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70个 ,5家企业(合作社)1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证书,2家企业(合作社)3个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9个,“融水灵芝”、“融水紫黑香糯”、“大苗山红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坚持加快生态工业转型发展,2020年康田现代木结构生产加工基地项目生产线建成投产24条,年产能增加约30万立方米,荣获中国香杉家居板材之乡称号。坚持优先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双创”工作成果丰硕,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广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县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
(三)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围绕“中国水周”、“地球日”、“六五环境日”、“低碳日”等主题日,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节能减排等内容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节水大使评选”、“能源紧缺体验日”、“环保法律法规进企业”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同时通过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发放倡议书、宣传单,悬挂横幅,手机短信等形式宣传污染防治政策。提高社会和公众参与环保、支持环保、自觉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