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乡村振兴成效

广西融水县:点“绿”成“金”实现生态富民

来源:融水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 2024-09-24 10:00    |  作者:



巍巍元宝山,悠悠贝江水。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宛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坐落在广西北部的大山深处。这里山峦叠翠,风光旖旎,如诗如画,秀美的山水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融水县秉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宗旨,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因地制宜在绿水青山的保护、生态资源的挖掘、乡村振兴的助推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守护好绿水青山

8月初,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过后,位于融水县境内的广西元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雾缭绕,仿若仙境。该保护区的护林员罗定明和同事们又一次踏上了巡护之路。

今年46岁的罗定明2000年从武警某部退役,2001年来到元宝山从事护林工作,已在大山中坚守了23个年头。

脱下军装,穿上护林服,20多年来与林为伴,以山为家,罗定明的足迹遍布元宝山的沟沟岭岭。他说:“看到元宝山林更密、水更清、野生动物更多了,就是我们护林员最大的满足。”

作为广西重点林业大县,融水县森林植被繁茂,物种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高达约81%,已查知维管束植物有302科1232属3278种,陆生脊椎动物有87科219属345种,是单位面积含有中国特有属数动植物最高的地区之一。

元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融水县大苗山的“心脏”“天然氧吧”。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高,特有性强,不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元宝山冷杉,还有大小灵猫、林麝、黑熊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多年来,借助“人护”“技护”“法护”三大法宝,元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下一心,对融水县的“聚宝盆”构筑了强有力的保护屏障。

元宝山打造了一支主要由退伍军人和在村屯有威望的村民共26人组成的“人护”铁军;依托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市分公司的技术力量,建立以巡护人员移动终端和管理端协同办公的巡护监测管理体系,实施网格化管理,实现对保护区实时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自动化预警“电子眼”远程监控,筑牢“技护”防线;保护区管理中心不断完善司法保护联动机制和社区共建机制,加强法治科普宣传,增强保护区群众法治观念和保护元宝山的积极性、主动性,组建“法护”屏障。

守护好元宝山的生态环境是融水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缩影。

在全县范围内,融水县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系统治理,加强九万山、元宝山等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常态化开展河长巡河,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采矿选矿、破坏耕地等违法行为。

其中,在全面落实“林长制”的工作上,融水县加强对非法占用林地、盗伐滥伐林木等违法行为查处以及对林地林木审批事项的事中和事后监管,严格依法依规履行项目审批手续,全面强化森林资源源头管理。该县建立林业、公安、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检察等部门定期会晤和信息共享机制,深化“林长+警长+检察长”协作配合机制,打通涉林案件审诉判“快车道”。

近年来,融水县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比率均达97%以上,农村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比率达100%。2020年至2023年,融江、贝江国家地表水水质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一,2024年上半年排名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挖掘好生态资源

“我们的茶叶都是元宝山的高山云雾茶,很多是野生古树茶,品质优良,远销东南亚。”看着一片片连绵起伏的茶垄,郁郁葱葱的茶树,安陲乡吉曼村村民梁忠山兴奋地向笔者谈起自己带领村民靠茶致富的经历。

吉曼村在“国家级元宝山野生茶种质原生境保护点”附近,是优质茶叶的理想产地。

梁忠山喜欢制茶喝茶,看到元宝山的茶叶发展前景好,便于2018年成立了茶叶种植加工合作社。

为了扩大茶叶生产规模和提高茶叶生产品质,2021年底,梁忠山的合作社与广西融水县冷杉龙泉饮品有限公司合作,由公司投资扩大茶厂面积,更新茶厂生产设备,提升生产产能。目前年总产值达300万元,带动农户626户(其中脱贫户236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了公司、合作社与农户三赢。

吉曼村发展生态茶产业是融水县因地制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势能的生动实践。该县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还相继打造了融水紫黑香糯米、大苗山红茶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特色农产品,并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出几十种健康养生产品,以“生态+”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护好绿水青山,就有了金山银山。如今,融水县的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香粉乡、四荣乡、白云乡等乡镇借助柳州螺蛳粉产业的东风,建立螺蛳粉配料木耳、酸笋、豆角等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实现产业链延伸。目前,在融水县元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乡镇,木耳种植突破400万棒,竹笋种植面积3000多亩,豆角种植面积1000多亩。

在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同时,融水县还深耕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做好“文旅+”融合发展文章,着力深挖当地特色旅游、优质生态潜能和民俗文化,优化“农文旅”产业结构,激活乡村经济发展“动力源”,精心打造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

据了解,融水县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13个民族,享有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中国百节民俗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融水县深挖民族文化等元素,成功举办“中国‘马超’看融水”、芦笙“三比”(比美、比舞、比响)、风情苗乡“不夜城”民俗游园会等系列特色文旅活动,形成新的文旅消费热点。

此外,融水县积极探索自然教育研学发展新途径。元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通过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科学院、桂林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开展元宝山特有珍稀植物保护培育、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监测、地质地貌构造研究三大研学板块为主的自然生态研学教育项目。

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融水县接待游客23.96万人次、同比增长23%,实现旅游消费2.27亿元、同比增长16.85%。融水县农文旅融合发展案例获评2024年广西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
发挥好生态效能
立秋后的清晨微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安太乡小桑村村民杜冲绍踏着薄雾来到村后山的田间,察看禾苗长势情况。看到禾苗长势喜人,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杜冲绍心里乐开了花。
过去,由于当地群众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来发展的思想观念还不足,杜冲绍跟村里很多人一样外出打工。
近年来,融水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吸引了农民企业家谢秀萍在小桑村建起了紫黑香糯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元宝山苗润酒厂,大力推广紫黑香糯米的种植和加工。2021年初,在外面打了20多年工的杜冲绍回到家乡,加入了合作社,把家里的10亩田全部种上了紫黑香糯,农闲时就到谢秀萍的基地和酒厂打工,实现了就业顾家两不误的美好愿景。
融水县夯实绿色本底,聚焦生态优势、挖掘生态价值、释放生态效能,不仅让荒地变成“金地”,水流之处也能遍地“生金”,让绿色“红利”持续惠及群众。
据安太乡乡长蒙月皎介绍,全乡种植紫黑香糯面积已达3800亩,昔日荒地摇身一变成良田。本地特色稻产业规模化种植、加工,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三产融合发展,辐射带动1260户农户增收致富,其中脱贫户486户,人均年增收达5000元,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乡村美了、产业兴了,当地群众不仅能在家门口就业,还能学习新的农业种植技术,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融水县元宝山水质优良,水中偏硅酸含量高达7.8毫克/升,且富含锂、锶、硒、锌等多种稀有矿物质,是优质天然矿泉水源。地处元宝山脚的安陲乡江门村依托该资源优势,开办了“广西青云峰山泉水有限公司”。
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杨宁介绍,“广西青云峰山泉水有限公司”属于村办企业,以“带动群众稳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提高集体经济收入”为目标,助力乡村振兴。年产能9000吨,固定资产投资约1000万元,总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建设瓶装水、桶装水生产线2条,年产值约1000万元,解决了2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
好水滋润草木生,使得森林植被更加葱郁。融水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推广“林长+林药、林菌、林禽、林旅”等模式,构建形成全产业链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全县拥有草珊瑚、灵芝、砂仁、竹荪、冬荪等特色林下种植示范基地26个,面积80.73万亩,带动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辐射带动7.47万户农户发展林下种养。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在融水县徐徐展开。
融水县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广西林业产业发展十强县”“广西林下经济示范县”等称号。
“我们就是要做好‘山水’的文章,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平衡,在保护与发展中见证创新,在保护与发展中感受文化。让群众享受生态红利,共建美好家园,不断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奋力绘就融水县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画卷。”融水县委副书记、县长韦贞强说。
(作者:文雁 邓敏敏 阳一强  作者单位:雷锋杂志社广西工作部、广西元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市分公司)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2024年第18期

https://mp.weixin.qq.com/s/_yC9Qc975TUPRHoQhP1jtw


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 地址:融水镇拱城街17号
联系方式:rswg@163.com 联系电话:0772-5122412
网站标识码:4502250002